聚會行不行-談真耶穌教會聚會形式

20150427台大團契103學年下學期第四期電子報-2

by 張峻嘉執事

文/芷媛

聚會本身

舊約~正常情況:召聚會眾

新約~才有「聚會」à神召會 or 再次的聚集召:呼召,參與者是被呼召

再次聚集:本身這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有主動當中的邀約林前 11 章:不斷反覆,召聚來、聯合à兩者產生不同結局

舊約:摩西受神啟事將神的東西傳達給大眾,所以用召聚,透過仲介,找到屬神的這群人

新約:自我連結居多,耶路撒冷會議之後,保羅與巴拿巴第二次傳福音,亞基拉百居拉,自己聚集,保羅參加他們所舉辦的聚會

 聚會方式

透過仲介:單向式的傳達到接受(以斯拉:教會某些人聽到之後感動)、發怨言(教會偏此狀)

使徒行傳後的聚會:主動聚集,正常沒有一個主持人,保羅之道就去亞基拉百居拉的聚會,大家互相分享。思考:兩個到底哪裡好呢?我們到底適合什麼,為何獨偏哪種?

 真耶穌教會

*真耶穌教會的早期帶領者大多是知識份子,而相信者大多都非知識分子,以前講道大多是見證,而見證卻是個人體驗,早期傳道人少,除非是傳道人在場,不然不會有單向式聚會的方式。

*發展快速,到底要怎麼聚會?

為了達到有效率福音傳達聚會就是一個人講,大家聽,也因而有「講道集」的產生,為了方便準備聚會。福音派重團體分享,靈恩派重個人信仰,而我們教會的屬性就變得不太明顯。我們帶領的人至今未必是所謂的社會菁英。 但在 1926~1940 期間,我們卻覺得這種形式很好,因為很有效率,只要訓練少數人,教會就得以運作,而且單方面的傳授較有系統、深入化。然而這樣的形式有歷史發展背景,它有很強的限制:不是由菁英帶領為何要以單一形式,產生「為什麼不可以這樣」的聲音。

*文化塑造:習慣如此模式,等著大家講話(與台灣學校相似),參加者省事,帶領者也最不受挑戰。這並不是一個真理,而是刻板文化,因為我們「習慣」這樣。

*團契聚會:我們習慣邀請主領,而一開始的團契是契員自己準備上課,但是很難在工業化後的有限能力下去做更

 

多的努力。可以試著讓大哥姊參與而非主導,善用教案讓契員準備課程,預備工作較多,但大家得到的也會很多。

*一般聚會:聚會形式與付出影響成長率的高低,但為了得到好的果效會有非常大的困難度,而且如果我們要轉變, 會讓我們覺得有很大的負擔,所以我們就繼續留在原地。我們的聚會效率到底好不好?可以在非安息日的時候,讓會眾準備。

現行的聚會模式,只要走進任何一間 TJC 我們都知道要幹嘛,而不會有恐懼,就像我的家。同時各地方教會聯繫緊密,讓我們安心,但也變成束縛,制式到要改變非常困難。同時,我們一直都在我們的文化底下,外來的刺激越來越少,同時力量也很小,因此對於慕道者,我們就採以「規訓」,讓他習慣聚會的形式。

另外,TJC 的聚會是破碎的,哪一個部分進來才算是「聚會遲到」?如果聚會不是切割的,是沒有段落的,按著講道的整體性去做聚會的設計,可能就會改善這種情況。

 

最後,任何的一種形式,只是為了要達到崇拜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聚會本身的主軸是人神之間的溝通, 不管是從別人當中的勉勵,或是自我思想,都是要使我們與神溝通,解決問題,要帶來新氣象。聚會的模式做區隔, 例如:崇拜聚會是由帶領者帶著大家面向神,所以此時極為莊嚴,且大家極度敬虔,但不能每次的聚會都如此。會眾不是集體被帶領面向神,而是分享後一起面向神,這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空間,而且地點就不用被限制。

任何的改變都會帶來騷動,沒有一定的形式,一定會有個很大的問題,大家都要有一個心智-即使不贊成,但當它變成決議的時候,除非是真理的衝突,大家要尊重彼此的差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