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權之現況與未來展望/以琳老師

20161205兒童權利知多少

https://cw.center/wp-content/uploads/sites/2/2016/12/20161205兒童權之現況與未來展望_林以琳.m4a?_=1

從繪本看「大人對兒童」的想法:人都是從孩童成長,主耶穌也不例外;祂曾談到小孩的次數較少,但都相當重要,也就是進天國要同小孩一樣。

兒童權利:與人對兒童的看法有關。→「人權」
若兒童必須「照顧自己」,不同社會會產生不同性格的兒童。
兒童常被認為無法做出正確判斷,故大人會傾向替兒童做決定。

※兒童權利是什麼?
從出生就有活著所必需的基本權利,將來才能衍伸至基本人權(出生即有)
「公平,是平等的對待;平等,是合理的差別待遇」

*Jak Kochac(波蘭兒童人權之父):負責兩間孤兒院,讓兒童「自治」,對兒童的觀察非常細膩,注重人與人相處的概念。

  1. 活在當下的權利
  2. 做自己的權利
  3. 死亡的權利

若未把小孩當人看,就不會在意小孩是否有權利。

所以,小孩究竟有什麼權利呢?
v姓名權、國籍權→基本的生存權(有身分,有權利)
Ex.台灣有些外籍人士來台生小孩,卻不想要扶養他,使小孩變成孤兒

v人生自由、隱私、受教、消費、財產、環境、繼承,基本上與大人相同。
v與大人不同的特殊權利:受教、求知、家庭成長、減免刑責(犯錯)、父母保護、文化參與(現況較缺乏)、遊戲等權利→主要是成長及發展兩個面向。

小孩認為:缺乏遊戲權以及保護權

實際上,缺乏文化參與及參政等等權利

1924/9/26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

*國際聯盟大會:

  1. 第一個關於兒童權利的國際宣言
  2. 有義務提供兒童最佳事務且保障其發展
  3. 訂定五項原則,旨在給兒童最好的

1959/11/20 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十項)

  1. 將兒童定為權利之主體(給權利不是施捨,而是必須的)
  2. 兒童身心尚未健全,因此需要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
  3. 但此宣言並無法律效力(為落實到國內法),僅止於宣示

但還缺乏什麼權利呢?「參與權」:兒童有權利參與與其相關之議題

1978年波蘭將宣言公約化,並加入兒童參與權的概念

1979年國際兒童年→Kochac年
以兒童自治的方法來實踐兒童參與權的實行
同伴法庭:不是要懲罰小孩,而是要讓小孩更好(大人小孩都要遵守)

1989/11/20通過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兒童人權日(提醒大人兒童權利的重要!)

但美國沒有簽(因為每個州都有自己適用的法,無法統一,故沒簽)

※兒童權利公約必要性?
獨立的個體(權利的主體)、依賴撫育的生命、兒童之意見少被聆聽、社會變遷對兒童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若無妥善照護兒童會付出龐大社會成本

※權利公約的四原則:
1.無差別歧視
2.兒童福祉為依據
3.生存及發展權利
4.參與權利

我國: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5/28訂)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1/11/30修訂)

兒童權利公約入國內法(2014/5/20通過、11/20實施)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兒童應當活在當下,從現在開始參與社會事務

※問題討論及反思:

v把孩子當成「我的」,會不會限制孩童的發展?
v用力、過度的保護,是否會形成阻礙?隔絕太多發展的機會?
v信仰對成長後的人來說是福音,但對小孩來說呢?有無「選擇」的權利?(ex.外教會有「堅信禮」,有自己來決定要不要)
v宗教教育排課由教員跟學生共同討論安排
v自由←→自律 兩者的先後?自律:看到彼此的需求,然後限縮自己的自由

福茶籌備會議與年末獻詩準備

這週團契的課程內容相當特別,是針對即將到來的兩項事工的籌備會議。

首先是下學期的福音茶會,以往幾乎每半年會舉辦一次的福茶,在這學期初的同工會議決定先暫時停辦,
目的是讓大家能用一學期的時間好好思考福茶的目的和本質,以及如何設計才能真正貼近傳福音對象的需求。經過一番熱烈的發言討論後得出了大致的方向——針對在茫茫校園中找不到歸屬感的大學生(也就是所謂的系邊啦),向對方介紹我們每週參加的團契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傳達這裡是個溫馨小團體的訊息。詳細的流程內容待定,不過場地的部分打算借用台大的教室,除了地利之便,比起辦在教會也許較不容易讓慕道朋友產生距離感。

下半段開始討論另一項時間有些緊迫的聖工,也就是十二月底將在景美教會舉行的年末感恩音樂會。負責人希望這次的表演能跳脫傳統制式化的獻詩,以比較活潑有創意的方式呈現。原本以為以台大團契平常淡定(?)的風格可能會難以進行,不過芷媛提出了以從小到大唱過的詩歌做成組曲這個想法,大家立刻開始翻找教室裡的各種詩歌集,你一言我一語的丟出了一首首從幼稚班、幼年班、少年班再到青教組的詩歌。感謝神,我們的表演就這麼從零到有的產生了!而籌備這場表演的過程,也是從小在教會裡長大的我們,對於信仰成長的一段回顧與展望。

今天可說是我看過台大團契最充滿活力和歡笑的時刻之一,感覺monday blue整個紓解掉了。再次感謝神帶領今天的討論能完美的結束,也求主耶穌在這兩項聖工的進行上,都能與我們同在!

宗教對話

傍晚時分,熟悉的人行道上第四棵樹旁往往坐著一位身穿土黃袈裟的中年和尚,盤腿於地,手中的木魚隨著身旁錄音機裡的宗教音樂規律地發出聲響,一如往常,當我遠遠地看見他在那裡,立馬反射把耳機音量調大,加快腳步,經過時還不忘在心裡許多負面的os,曾經是那麼的直覺,也沒多想過「這樣做是為什麼?」以及「這樣做好嗎?」等問題,只覺得以此姿態走過讓我有種得意的感覺,一種深處幽晦、幼稚的奇怪心態:「哈哈,我信的是真的,怎樣咧!」。

「不同宗教之間,真的只能對立、互相輕視嗎?」這次彥仁老師帶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考角度:「宗教對話」與我們信仰的關係。

宗教對話(inter-religious dialogue)旨在尋求不同宗教間的了解,先有了解才可能產生同情,進一步和平共處,這必須建立在承認多元的前提下,期以「平等」的對話讓個宗教能達到世界性的共同目標追求。

但宗教對話究竟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與其他宗教對話的必要性何在?
可以先想想我們的使命是什麼? ->> 其中之一很重要的就是「傳福音」。
為什麼我們要傳福音? ->> 因為要救人、實踐基督所託付我們的。
要怎麼傳福音? ->> ???

第一步,走出周遭都是同樣信仰、相似價值觀的舒適圈,去面對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在此過程中,身為孤獨的少數,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與其他人對話,才有可能進一步將福音傳出去,這也是為什麼宗教對話如此重要,當我們站在不同高度,溝通嘗試困難與易失敗的,唯有進一步的了解,耐心及同理的傾聽,以及最重要的聖靈的帶領、屬靈智慧的引導,我們在這樣艱巨的工作上才能往前再邁進一步。

這一次,同樣的街道、同樣的情景,沒有把音量調大、沒有加快腳步,經過的時候,看看他的樣子,猜想他在單調的木魚聲中到底持有著什麼對信仰的認識,頓時,心胸開闊起來,感覺自己在將來有更多勇氣去面對不同宗教的人們,願意聽聽他們怎麼講,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同理代替同情,在屬靈智慧的鍛鍊中一步步體會、學習傳福音的奧秘。

(補充:宗教對話基本論述的詳細解釋)

  1. 排他主義 (exclusivism):我願意跟你對話,但我才是對的(不平等關係)->> 在許多一神教信仰中存在。
  2. 含容主義 (inclusivism):我願意跟你對話,但你宗教的所有好處我都有了,並且更多,你只是我的一部分。
  3. 多元主義 (pluralism):相對主義式的,你的宗教很好,我的宗教也很好,大家都很好。->> 台灣社會中普遍現象。
  4. 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與人對話時,本身需建構一個有內容的立場,才可能產生有建設性的對話,在肯定別人時亦不失原本立場,並且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去詮釋、理解所見所聞。

聖經的翻譯課後心得

聖經,是與神溝通、瞭解神旨意的管道之一。不同譯本,不同表達與詮釋。感謝主,這周又讓我們能夠齊聚在景美教會。聽著裕涵大哥分享聖經各譯本的比較及來源,除了佩服大哥在這方面的努力,也感動於他不只把神學當作研究。而是從中體會、認識神,以及聖靈對於真耶穌教會工人之啟示,也一步步由現今的神學研究驗證。

想更瞭解神藉由聖經要表達甚麼,卻苦於文字過於艱澀難懂嗎?好好選本適當且適合自己的譯本吧~~

分享人:張庭瑜
歡迎參考課程投影片與錄音檔

神的教會,我們的教會

當我們知悉東部同靈在颱風中受災嚴重時,我們的反應為何?是立刻尋找可以幫忙的管道嗎?是立刻在我們的代禱是向中增添一筆嗎?還是,就任憑這些資訊在我們腦海中漸漸褪去,「反正,教會中一定會有人處理的」?

其實,教會在社經地位、環境背景各方面都存在著很明顯的城鄉差距,我們可以思考看看,有時候會不會濫用別人的愛心來填補自己理當優渥卻吝嗇的心?打個比方,教會常常在訪問原住民教會後滿載而歸—水果、蔬菜、山珍、海味塞滿了整個車廂,享受這信徒們滿滿的愛心,但在交流之後卻無法深切地將該教會碰到的難題、需要代禱的、需要協助的連同回憶中的歡樂一起存在心中,帶回原本的教會,常常,我們只能同享樂卻無法共患難。

但聖經卻告訴我們:聖徒缺乏要幫補……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羅十二)
另外,這樣不應該存在的階級隔閡又可衍伸到教會中掌權的勢力的封閉,不難想像,有些教會明顯有幾個勢力特別龐大的家族佔據著一些位置,這樣究竟是好的嗎?

教會中雖仍然有許多要改進之處,這是因為人的組成,我們所能做的,是對自己信仰的嚴格、對神的道理堅持、以及對真理實踐的勇氣。耶穌的使徒彼得,從一介漁民,因跟隨主,被主的愛激勵、改變,而成為當時福音傳播的重要工人,反觀我們,忙碌是否使我們忘卻了我們是誰、安逸是否讓我們擱置著我們真正要做的工作?

願每個人在每天的禱告一次次多認識神一點,一步步多為主少為自己一些。

真教會必然興旺,因這是神的教會,也是我們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