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張中漢
從韓國來台灣讀雙聯學位的金主恩姐妹以我的台韓信仰與生活分享為題和我們分享在兩個國家不同的信仰生活和聚會方式。
首先她介紹學靈會的不同,是以小三~小六、國一~高三與大一~畢業來區分,而他們寒暑假會有相當多的時間會花在教會聖工與學靈會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韓國比較沒有大專團契,但是他們相當重視與同年紀的「同儕」的關係,這是韓國年輕人很重要的朋友類型,對他們的信仰有很大的影響。
紀錄/張中漢
從韓國來台灣讀雙聯學位的金主恩姐妹以我的台韓信仰與生活分享為題和我們分享在兩個國家不同的信仰生活和聚會方式。
首先她介紹學靈會的不同,是以小三~小六、國一~高三與大一~畢業來區分,而他們寒暑假會有相當多的時間會花在教會聖工與學靈會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韓國比較沒有大專團契,但是他們相當重視與同年紀的「同儕」的關係,這是韓國年輕人很重要的朋友類型,對他們的信仰有很大的影響。
主講人:李信德傳道
紀錄:張平興
真正的信仰都是第一代的信仰
在場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嬰兒時期被抱進河裡受洗,就成為基督徒了。這份信仰從某種層面而言更像是父母的期許,而非自己的決定。
我們不應該只是「被泡進河中的嬰兒」,而應該真正尋求屬於自己的信仰。本課程就是在探討如何尋求自己的信仰。
對於信仰的熱情,無法反證信仰的正確性。
舉例而言,某些極端宗派的信徒甚至願意為了信仰而犧牲生命、與世界為敵。但是我們絕不能由他們對信仰的狂熱反正他們的信仰正確。
我們應該基於聖經中的真理,追求正確的信仰。
宗教:有組織的教會、教團。
信仰:某個人們所持有的理念。
真耶穌教會是宗教,而核心教義則是信仰。
宗教組織是人所運行的,有時候會犯錯也是正常的。當組織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接受組織的不完美。並且基於信仰,幫助組織改正偏差的部分。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裏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羣,歸一個牧人了。
約翰福音 10章 16節
世界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應該與使徒教會合一,歸於一群。
基於人性,我們難免會有彼此衝突。保羅和巴拿巴也曾分到揚鑣。但是到最後我們還是應該基於真理,學會彼此接納。
看看處於低潮的以利亞之前,讓我們先看看彼得。
<馬太福音四章21、22 >
從那裡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 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起初,只因主的一句話,彼得當時便二話不說,便放下自己的漁網,放下一切去跟從主。
< 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 >
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啊,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
然而到了約翰福音二十一章的彼得,在與主吃海邊的早餐時,彼得猶豫了,更加的體會自己的軟弱,而不敢跟從主。
乍看之下,約翰福音 二十一章的彼得,變得更缺乏信心,顧慮太多,而不願意跟從主了。
然而,並不是這樣,彼得並非失落了信心。
而是彼得更懂了,彼得經歷了更多,彼得更明白跟隨主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了。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時的彼得已不再是彼得了,而是跟隨主三年後,經歷三次雞鳴的彼得。就如我們長大,人生閱歷的增加,隨著客觀環境改變,
有些話,變得不再如此容易說出。
然而,這是神希望我們所去經歷的。
而以利亞的經歷其實和彼得相當類似。
< 列王記上 十九章 19 >
許多重要的事,需要說兩次。
我們在經歷人生的重大挫敗時,感受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時,孤寂感或許是差不多的,我們或許也會向以利亞一般,躲入洞中,那洞或許不是具體的洞,但我們選擇了去逃避。
但此時,神進到洞裡,進到以利亞的洞中。
神有時候喜歡明知故問,神似乎常常在一旁看,甚麼事都不做。
我們現在看見的,是以利亞最軟弱的時期,看別人的故事看似容易,但當輪到自己,我們自己真的很難走過。
以利亞走了四十天,若是查考地圖可以發現別是巴與西乃山的距離其實不遠,大約只要十來天的路程。
但此時以利亞竟走了四十天
或許以利亞還在逃避,還不願聽話。
於是以利亞在氣憤中,在向神尋求。
我為耶和華 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列王紀上19:14 >
從大局來分析,在迦密山後,其實大環境已不在如此惡劣,眾百姓已看見火從天降下,眾百姓已看見神垂聽以利亞求雨。此外,在當時殺先知時代,俄巴底,離王如此接近的人,仍能藏住一百位先知。
或許真正想要殺以利亞的只有耶洗別,以利亞根本不需如此害怕。
有時我們自己的感受是錯的,離現實有段差距,明明自己知道仍有,但不願意去面對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但反過來想,我們所遇到的困境,並不會比以利亞更為嚴重。
那我們還怕什麼呢?
在洞口,神對以利亞,但以利亞在洞內與洞口,前後所回應的話是一樣的,乍看之下神所說的話是無用的。
但若仔細推敲,應該會發現,此時在洞外的以利亞聲音應該是比較小的。
「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
因為他此時姿態放軟了,用外衣蒙著臉,
以利亞開始思考自己向神所說的話,是否正確和合理。
他不再大聲向神說話,像向神證明甚麼似的。
以利亞原先期待的是,神他申冤,為他去付出,或許從天降下火來將耶洗別燒死。
可是,神所使用的方式,是所有人皆想不到的。
於是,神從以利亞身邊經過。
有人說,神的經過,就像是感受到神的同在,感受到神的力量和能力。
狂風、地震、烈火,他知道神不在其中,而明明那些皆是神的作為。
以利亞感受到神時,竟是從微小聲音中!耶和華從那微小聲音中,告訴,教導訓練以利亞。
這讓我想到了某個似曾相識的場景。
「西奈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窯一般,遍山大大地震動。 角聲漸漸地高而又高,摩西就說話,神有聲音答應他。」< 出埃及記19:18 >
以色列民親耳聽見十戒,是極大的聲音,所以以色列百姓懼怕,不敢見神,面對神,於是他們對摩西說:「求你近前去,聽耶和華我們神所要說的一切話,將他對你說的話都傳給我們,我們就聽從遵行。」
然而,這次,竟是微小的聲音。
神興起狂風、地震、烈火。
神向以利亞證明他有能力做到,他有絕對能力殺掉耶洗別。
但這些是神和別人的事,和你無關。
當時,以利亞指責亞哈奪取拿伯的葡萄園的事件,但神見亞哈悔改的心,神照顧亞哈,而不在他活著之時降下這災。而神藉以利亞的預言,似乎又被收了回去,以利亞或許會覺得很挫敗,覺得自己所做的並無甚麼用處。
同樣地,聰明如約拿,約拿應該有猜到,神必定會赦免尼尼微城的人,那不符合他期待的結果,自己所做的、所傳的三天三夜都是白工,無法看見心中那正義的彰顯。
我們或許也會時常認為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是神在整自己。
約拿欠整,同樣以利亞欠整,欠調整,
神讓我們去經歷那過程,結果或許甚麼也沒有改變,但過程中我們成長了。
或許禱告沒有功效,事情也不會改變,
但神希望改變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符合神的心意。
但有趣的是,有些時候,我們明明知怎樣做是對的、是正確的,但人就是不願意變。
以利亞當時或許就是覺得受到委屈,結果論來說,可能沒有用,他前後說出一樣的話 ,感覺和情緒有時候真的很難改變,但可以看見以利亞內心的調整,與神的關係有了改變。他感受到三件違反自然的事,聽到神的聲音後,他的動作和姿態調整了。
雖然他選擇的是躲避,如同伊甸園中的夏娃,
但躲避是很正常的,不需要覺得羞愧。
在這之後,有一段很長時間神並沒有向他說話,
神吩咐以利亞三件事,但以利亞只去做了一件事,單單將自己的外衣披在以利沙身上,似乎可以看出以利亞些微的不滿,有些許不願意繼續擔任先知了。
相對的,當以利沙被披上外衣之後,他去向家人告別,
他可能看見以利亞那經歷滄桑的臉,那痛苦而惆悵的臉
他瞬間明白自己即將接下甚麼職分。
從選立以利沙到,王下的以利亞升天為止,推算時間大約有十多年,以利沙能恭敬跟隨在脾氣有點差,並有些許喪志的以利亞身邊,相當不簡單。
論到以利亞不去做其他的兩份工作
可能一,哈薛和耶戶兩人,在當時神向以利亞預言之時,還太年幼,可能也尚未到時機,
可能二,交棒,已經不願意續承擔先知了。
想回我們自己的事奉經歷傷痛後。自己是否只是不敢離開教會,也沒有地方跑去,就算表面出現在教會,但在心理仍躲在洞中。
列王列下 一章,當時亞哈已戰死了,就在此時,神又跑來找他,吩咐他去傳信息。亞哈的死看似沒有應驗(被狗吃屍體),而且耶洗別也尚未死亡。
而申命記十二章說到,先知的預言若沒有應驗,他就是假先知
此時以利亞的心,應該是很複雜的。
列王記下一章第四節就說到,以利亞就去了,等著使者來,而這五十人應該是要來抓他的,以利亞或許有些許害怕,有些許難過。
所以當他講出:「以利亞回答說:“我若是神人,願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你和你那五十人。」
結果真的有火從天降下!
於是以利亞,待著不動,呆住了,(下一批人來之前,以利亞並無動靜)
第二次,當他講出:如果我是神人,願耶和華降火燒死,此時心境不一樣了
但在第三次,神出聲了。
以利亞這時的心情和反應應該會很複雜
神讓以利亞經歷一切,為要重建先知的信心。
像約拿一樣跑再遠也沒用,
於是,第二章的以利亞變成了順服的以利亞。
而且有趣的是,此時全天下人都知道、全天下人都在期待以利亞升天,但以利亞卻很平靜。(在約旦河邊有五十人在等待,期待著升天,在河對岸等著。)
若最後神並未讓自己升天,豈不是很難堪?
但以利亞釋懷了。
他與以利沙兩人,從吉甲,先前往伯特利,再前往耶利哥。從地圖看上便會發現這是在繞遠路,又回到附近約但河邊。以利亞願意完全任憑神的引導了。以利亞的情緒已經穩定,以利亞變不一樣了,脫胎換骨了。
神的工人最重要的應該要有坦然的心。
最後,他問了陪在自己身邊多年的門徒,以利沙,問他他所重視的是甚麼,想要得著甚麼。
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的感動我。
以利亞回答;你所求的難得,(這很辛苦的,他在替以利沙擔心,你真的要繼續當先知下去?)
是的。
以利沙撿起了外衣,從被披上外衣,到自願撿起這個職分。
以利沙也轉變了。
相較以利亞,以利沙所做的事工來說偉大的多,
但以利亞為我們留下了一較好的示範。
就如雅各書五章17節所說:以利亞是與我們一樣性情的人。
回來看那微小聲音,短期間來看,這似乎是沒效的,神的話似乎是沒效的,以利亞看似沒有改變,耶洗別仍過得好好的。
先知其實是很可憐的,在先知一生當中,大部分他們都處於不明白神的旨意的時候,直到最後,沒脾氣,沒有自己的意思時,直到最後神滿意為止,我們有機會去了解神的意思,我們就要離開了。
以結果論來說,以利亞沒有做甚麼。
但以利沙被他造就了。
以利沙看了二十年,但把他先知的職分擔了六十年。
因此到了最後,國王蹲在以利沙身邊說:我的父阿,以色列的戰車馬兵
以利沙的職分,應該就是立志要成為以色列的戰車馬兵。
由於這段經歷,以利亞改變了,變成一個穩定而無脾氣的人。
以利沙也在一旁學習成長,變成猶如耶穌一般,溫和、順服的先知。
現在,我們或許跌倒了,這時千萬不要驚慌。我們即使現在軟弱了,也一定會走出來,也許這過程非常不舒服,但不要忘記自己與神的關係。
我們要張開自己的耳朵,不要輕忽身邊那些不起眼,或是刺耳的話,而這過程中必定是很難受的,但神的恩典必夠我們用的。
最後必能「不見一人,只見耶穌。」
「科學若沒有宗教,科學將成為瘸子;宗教若沒有科學,宗教將是個瞎子。」——愛因斯坦
在科學中我們得以窺見神創造奧秘,我們愈能體會真神的運行萬物的大能,科學與信仰,始終不是衝突,科學印證信仰,信仰引領我們發現更多的奧妙,為使我們在驚嘆中對神的信心更加堅定。
彩虹是的現象來自太陽光在空氣中水滴中經歷的物理變化,常在雨後天晴之際,在天的一端優雅地展開,呈現紅、橙、黃、綠、藍、紫六種顏色,往往可發現,彩虹的外側,有一圈更大圈、顏色排列相反的弧,被稱為「霓」,是由陽光不同折/反射次數所造成。(彩虹:折射→反射→折射。霓:折射→反射→折射→反射。)
「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我便紀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水就不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創八14-15)
聖經中記載彩虹始於挪亞時代的洪水以後(挪亞方舟已被證實存在於土耳其境內山脈上),科學也證明了洪水之前的原始地球外面包覆著一層水層,所以根本不會有彩虹的現象,彩虹的確是在洪水之後才有的。
地球與月球有一定的運行軌道,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從亙古到現在,宇宙的時間真的少了一天,也印證了聖經種的兩個神蹟。
一、約書亞禱告求神使日月停留(書十12-13),時間大約停滯了23小時又15分鐘。
二、希西家王求日晷影子往後退十度(王下廿8-11),時間延遲了45分鐘。
以上總共為一天的時間。
19世紀初,道爾頓提出原子說,任何物質的組成都由原子(atom,源自希臘atomos,義為「不可分割的」)所組成,為物質組成的最小單位,自此,「實驗哲學科學」(形而下的)間接去證明「思想哲學的科學」(形而上)是對的。
質子在如此微小的原子核空間中卻能不互斥,也就是神用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3),使原子核不至於分裂,神的創造真的很偉大。
宇宙中個天體的運行皆有其規則,這也是神的大能親自立定的(耶卅三25),這些規則是如此的堅固精準,故神也將此比做神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
「那使太陽白日發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發亮,又攪動大海,使海中波浪匉訇的,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他如此說: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廢掉,以色列的後裔也就在我面前斷絕,永遠不再成國。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卅一35-36)
19世紀中期,莫瑞‧馬太(Matthew Fontaine Maury)因為讀到「耶和華在滄海中開道,在大水中開路。」(賽四十三16),所以在其著作「海洋物理學」(The Physical Geography of the Sea)中首度提到海洋為一個循環流動的系統,後來又因讀到「因他一吩咐,狂風就起來,海中的波浪也揚起。」(詩一〇七25)觸使他想出季風與洋流的關係。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傳一6)信風又稱貿易風,信風的風向因為地球科氏力,在不同的緯度、半球有固定不同的走向。
「要為風定輕重。」(伯廿九25)17世紀,托里切利發現大氣壓力的存在,空氣也有重量。
「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傳十一3)近代科學才發現,水經循環系統不斷地供應著地球萬物,也造成各種天氣、氣候現象。
舊約中,神用時間證明自己;新約中,神用光表明自己。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耶穌說自己是光,光具有二象性,由兩種互相矛盾的特性共同存在——粒子性、波動性,藉這樣我們無法想透的兩種矛盾並存的現象,來表示耶穌是人性與神性兼具的,其實早在3000年前,神就啟示約伯如此光的性質,「光明的居所從何而至?黑暗的本位在於何處?」(伯卅八19),居所(希伯來文為derek,意為「踩過的路徑」)有動態的含義;本位(希伯來文為maqom,意為「站立的地點」)有靜態的意思,表示光子移動則具有亮光,靜止則為黑暗,故我們的神並非創造了光明,又創造了黑暗,黑暗是沒有光的地方,惡是沒有善的地方。神沒有創造黑暗或惡,而是當我們離開了神的光明,就會掉入黑暗中、陷在罪惡的深淵。
「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我們是三維空間的人,神是四維空間的神,是我們沒有辦法透徹之時間的神,神看我們如螻蟻,在祂而言,沒有過去、未來,全部都是現在,時間會改變,以我們的角度來看神的救贖,是預定論,但在神沒有預定,然而,祂仍賞賜人一項很寶貴的機會,就是讓我們有選擇的空間,允許改變,使我們還有機會悔改、做出對的選擇,因此人的墮落,不應怪罪魔鬼,人要變成「可吞吃的」也是自己造成,所以我們當隨時悔改,記得神在我們身上的愛有多大,努力在一生當中處處榮耀神的名。
以信仰的角度、聖經的陳述來看,怎麼樣叫做一個成熟的人?耶穌曾說過:「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這樣一來,基督徒還要追求成熟嗎?不是的。聖經中許多話語在講述的過程下有其特定的背景,解讀時也要一併考量到情境因素,不同脈絡底下,道理應用的範圍也有所差異,對照前後文,我們可以了解,耶穌所說的是強調像小孩一樣的謙卑,而非像小孩一樣的蠻橫無知或任性,故神所期待的,應是我們在某些方面保留兒童的樣式,在某些事上則需追求長進成熟。
「你因敵人的緣故,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詩八2)嬰孩能彰顯神的榮耀,神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太廿一16),聖經教導我們在以下幾方面要保留像孩子般的單純:
一、心態謙卑:「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太十八4)虛心求教,謙卑認錯。
二、誠實真摯:「孩童的動作是清潔,是正直,都顯明他的本性。」(箴廿11),嬰孩的表現是直率不掩飾、不虛偽的,隨著年紀漸長,我們就算不欺騙,也常常隱瞞,要學習真誠地生活。
三、對需求的渴慕:「就要愛慕那純正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彼前二2)母乳乃是孩子成長唯一的方式,他們會哭著要找東西吃,如此渴慕,看在父母的眼中,也真的不忍心不給;神的道理也是我們靈性成長的唯一途徑,我們若像嬰孩在渴慕奶那樣地追求,這在神眼中是寶貴的
孩子有些弱點,在這些劣勢上,正是我們應該追求成熟之處,聖經中的成熟,不是老練、世故、油滑、充滿詭詐,而是在以下幾個內在特質上符合神的期待:
一、在玩樂上有節制:「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邦國啊,你的王若是貴冑之子,你的群臣按時吃喝,為要補力,不為酒醉,你就有福了!」(傳十16-17)孩童自由無束,盡情玩樂,只以滿足慾望為優先,如此必招致禍患,所以對於孩童慾望的一些限制、規範,恐怕是長大成人中必經的過程,為要我們學會自重,追求更高的標準。
二、在情緒上有節制:「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做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做大人。」(林前十四20)在不好的事上,我們寧可遠離不通達;在心志上(字根義為「情緒」),要像大人,不要幼稚耍脾氣、情緒化,要懂的延緩情緒的發洩,慢慢地動怒(雅一19),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要先冷靜下來、理性分析,不要讓情緒左右判斷,進而造成無法收拾的結果。
三、在真理上要長進:「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3-14)小孩在許多知識、認知、經驗上較淺薄,也不容易判斷別人真實的動機,常常因為表象就隨波逐流了,故要追求瞭解真理,並在真理當中談愛。
長大成人、成熟的過程,必須有管教、試煉,箴言二十二、二十三章中多次提及關於教養孩童的道理,不僅是為人父母者要學習的,也是我們追求信仰成長過程中要認識的:
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教養(原文意為「奉獻、獻上」),將孩童獻上給神,使他跟信仰產生連結,教育他認知自己是要獻上給神的禮物,才能使其不偏離神的道。
二、「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箴廿二15)愚蒙(原文意為「剛愎的心」,自以為是的狀態)會讓人堅持自己錯的觀念、做法,在管教小孩子時,一定要讓他知錯,學會認錯。
三、「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混免下陰間。」(箴廿三13-14)小孩需要適度的管教,適性發展並非任性,然而不能再情緒上管教孩子,將他們往死裡打,要在道理上管教。
成熟的過程中必然面對壓力,時常是痛苦的,我們期待自己更加成熟,必要忍耐該過程,讓自己有所改變:
一、除去好爭:「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我是用乃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林前三1-3)一個成熟的人,不能讓嫉妒、紛爭放在心中,好強爭勝,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此種情緒,常容易被人牽引影響。
二、更新表現:「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十三11)不管在話語、心思(理性思考)或是意念(感性想法),我們長大,就要在這些事上有不同的表現,不再口無遮攔、要懂的思考分析、避免過度情緒化。
三、揣摩仁義:「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的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五13-14)要離開道理的開端,也就是明白了基本教義後,應更積極地追求熟練仁義(原用字意在形容「敬虔、熱心、符合神期待的狀態」),從聖經的經文、別人的提醒中揣摩神希望我們怎麼做,「如果換成耶穌站在這個點上,他會怎麼做?」不斷地練習,才能心竅習練的通達、精準拿捏分寸、擁有折衝的能力。
期望我們都能在基督裡更加成熟,有孩子的純真,也有大人的穩重,在為人處世上更加顯出基督徒的美好樣式,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