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科學 By 黃得恩 老師

「科學若沒有宗教,科學將成為瘸子;宗教若沒有科學,宗教將是個瞎子。」——愛因斯坦

在科學中我們得以窺見神創造奧秘,我們愈能體會真神的運行萬物的大能,科學與信仰,始終不是衝突,科學印證信仰,信仰引領我們發現更多的奧妙,為使我們在驚嘆中對神的信心更加堅定。

彩虹

彩虹是的現象來自太陽光在空氣中水滴中經歷的物理變化,常在雨後天晴之際,在天的一端優雅地展開,呈現紅、橙、黃、綠、藍、紫六種顏色,往往可發現,彩虹的外側,有一圈更大圈、顏色排列相反的弧,被稱為「霓」,是由陽光不同折/反射次數所造成。(彩虹:折射→反射→折射。霓:折射→反射→折射→反射。)

「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我便紀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水就不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創八14-15)

聖經中記載彩虹始於挪亞時代的洪水以後(挪亞方舟已被證實存在於土耳其境內山脈上),科學也證明了洪水之前的原始地球外面包覆著一層水層,所以根本不會有彩虹的現象,彩虹的確是在洪水之後才有的。

消失的一天

地球與月球有一定的運行軌道,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從亙古到現在,宇宙的時間真的少了一天,也印證了聖經種的兩個神蹟。

一、約書亞禱告求神使日月停留(書十12-13),時間大約停滯了23小時又15分鐘。

二、希西家王求日晷影子往後退十度(王下廿8-11),時間延遲了45分鐘。

以上總共為一天的時間。

物質的原本

19世紀初,道爾頓提出原子說,任何物質的組成都由原子(atom,源自希臘atomos,義為「不可分割的」)所組成,為物質組成的最小單位,自此,「實驗哲學科學」(形而下的)間接去證明「思想哲學的科學」(形而上)是對的。

質子在如此微小的原子核空間中卻能不互斥,也就是神用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3),使原子核不至於分裂,神的創造真的很偉大。

天體的運行

宇宙中個天體的運行皆有其規則,這也是神的大能親自立定的(耶卅三25),這些規則是如此的堅固精準,故神也將此比做神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

「那使太陽白日發光,使星月有定例,黑夜發亮,又攪動大海,使海中波浪匉訇的,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他如此說:這些定例若能在我面前廢掉,以色列的後裔也就在我面前斷絕,永遠不再成國。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卅一35-36)

海洋與氣象

19世紀中期,莫瑞‧馬太(Matthew Fontaine Maury)因為讀到「耶和華在滄海中開道,在大水中開路。」(賽四十三16),所以在其著作「海洋物理學」(The Physical Geography of the Sea)中首度提到海洋為一個循環流動的系統,後來又因讀到「因他一吩咐,狂風就起來,海中的波浪也揚起。」(詩一〇七25)觸使他想出季風與洋流的關係。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傳一6)信風又稱貿易風,信風的風向因為地球科氏力,在不同的緯度、半球有固定不同的走向。

「要為風定輕重。」(伯廿九25)17世紀,托里切利發現大氣壓力的存在,空氣也有重量。

「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傳十一3)近代科學才發現,水經循環系統不斷地供應著地球萬物,也造成各種天氣、氣候現象。

舊約中,神用時間證明自己;新約中,神用光表明自己。

「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耶穌說自己是光,光具有二象性,由兩種互相矛盾的特性共同存在——粒子性、波動性,藉這樣我們無法想透的兩種矛盾並存的現象,來表示耶穌是人性與神性兼具的,其實早在3000年前,神就啟示約伯如此光的性質,「光明的居所從何而至?黑暗的本位在於何處?」(伯卅八19),居所(希伯來文為derek,意為「踩過的路徑」)有動態的含義;本位(希伯來文為maqom,意為「站立的地點」)有靜態的意思,表示光子移動則具有亮光,靜止則為黑暗,故我們的神並非創造了光明,又創造了黑暗,黑暗是沒有光的地方,惡是沒有善的地方。神沒有創造黑暗或惡,而是當我們離開了神的光明,就會掉入黑暗中、陷在罪惡的深淵。

時間

「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我們是三維空間的人,神是四維空間的神,是我們沒有辦法透徹之時間的神,神看我們如螻蟻,在祂而言,沒有過去、未來,全部都是現在,時間會改變,以我們的角度來看神的救贖,是預定論,但在神沒有預定,然而,祂仍賞賜人一項很寶貴的機會,就是讓我們有選擇的空間,允許改變,使我們還有機會悔改、做出對的選擇,因此人的墮落,不應怪罪魔鬼,人要變成「可吞吃的」也是自己造成,所以我們當隨時悔改,記得神在我們身上的愛有多大,努力在一生當中處處榮耀神的名。

在基督裡的成熟 By 李信德 傳道

以信仰的角度、聖經的陳述來看,怎麼樣叫做一個成熟的人?耶穌曾說過:「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這樣一來,基督徒還要追求成熟嗎?不是的。聖經中許多話語在講述的過程下有其特定的背景,解讀時也要一併考量到情境因素,不同脈絡底下,道理應用的範圍也有所差異,對照前後文,我們可以了解,耶穌所說的是強調像小孩一樣的謙卑,而非像小孩一樣的蠻橫無知或任性,故神所期待的,應是我們在某些方面保留兒童的樣式,在某些事上則需追求長進成熟。

學像小孩子

「你因敵人的緣故,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敵和報仇的閉口無言。」(詩八2)嬰孩能彰顯神的榮耀,神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太廿一16),聖經教導我們在以下幾方面要保留像孩子般的單純:

一、心態謙卑:「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太十八4)虛心求教,謙卑認錯。

二、誠實真摯:「孩童的動作是清潔,是正直,都顯明他的本性。」(箴廿11),嬰孩的表現是直率不掩飾、不虛偽的,隨著年紀漸長,我們就算不欺騙,也常常隱瞞,要學習真誠地生活。

三、對需求的渴慕:「就要愛慕那純正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彼前二2)母乳乃是孩子成長唯一的方式,他們會哭著要找東西吃,如此渴慕,看在父母的眼中,也真的不忍心不給;神的道理也是我們靈性成長的唯一途徑,我們若像嬰孩在渴慕奶那樣地追求,這在神眼中是寶貴的

長大成人

孩子有些弱點,在這些劣勢上,正是我們應該追求成熟之處,聖經中的成熟,不是老練、世故、油滑、充滿詭詐,而是在以下幾個內在特質上符合神的期待:

一、在玩樂上有節制:「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邦國啊,你的王若是貴冑之子,你的群臣按時吃喝,為要補力,不為酒醉,你就有福了!」(傳十16-17)孩童自由無束,盡情玩樂,只以滿足慾望為優先,如此必招致禍患,所以對於孩童慾望的一些限制、規範,恐怕是長大成人中必經的過程,為要我們學會自重,追求更高的標準。

二、在情緒上有節制:「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做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做大人。」(林前十四20)在不好的事上,我們寧可遠離不通達;在心志上(字根義為「情緒」),要像大人,不要幼稚耍脾氣、情緒化,要懂的延緩情緒的發洩,慢慢地動怒(雅一19),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要先冷靜下來、理性分析,不要讓情緒左右判斷,進而造成無法收拾的結果。

三、在真理上要長進:「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3-14)小孩在許多知識、認知、經驗上較淺薄,也不容易判斷別人真實的動機,常常因為表象就隨波逐流了,故要追求瞭解真理,並在真理當中談愛。

箴言中的教養

長大成人、成熟的過程,必須有管教、試煉,箴言二十二、二十三章中多次提及關於教養孩童的道理,不僅是為人父母者要學習的,也是我們追求信仰成長過程中要認識的:

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教養(原文意為「奉獻、獻上」),將孩童獻上給神,使他跟信仰產生連結,教育他認知自己是要獻上給神的禮物,才能使其不偏離神的道。

二、「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箴廿二15)愚蒙(原文意為「剛愎的心」,自以為是的狀態)會讓人堅持自己錯的觀念、做法,在管教小孩子時,一定要讓他知錯,學會認錯。

三、「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混免下陰間。」(箴廿三13-14)小孩需要適度的管教,適性發展並非任性,然而不能再情緒上管教孩子,將他們往死裡打,要在道理上管教。

成長的我們

成熟的過程中必然面對壓力,時常是痛苦的,我們期待自己更加成熟,必要忍耐該過程,讓自己有所改變:

一、除去好爭:「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我是用乃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林前三1-3)一個成熟的人,不能讓嫉妒、紛爭放在心中,好強爭勝,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此種情緒,常容易被人牽引影響。

二、更新表現:「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十三11)不管在話語、心思(理性思考)或是意念(感性想法),我們長大,就要在這些事上有不同的表現,不再口無遮攔、要懂的思考分析、避免過度情緒化。

三、揣摩仁義:「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的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來五13-14)要離開道理的開端,也就是明白了基本教義後,應更積極地追求熟練仁義(原用字意在形容「敬虔、熱心、符合神期待的狀態」),從聖經的經文、別人的提醒中揣摩神希望我們怎麼做,「如果換成耶穌站在這個點上,他會怎麼做?」不斷地練習,才能心竅習練的通達、精準拿捏分寸、擁有折衝的能力。

期望我們都能在基督裡更加成熟,有孩子的純真,也有大人的穩重,在為人處世上更加顯出基督徒的美好樣式,榮神益人。

為什麼忙!茫!盲!— 為主我何捨棄? By 黃嘉明 傳道

| 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林前九26)

|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九十12)

 

現今的世代中,忙碌似乎成了每個人共同的生活型態,「最近忙嗎?」、「很忙齁,辛苦了」成了再平常不過的問候。「忙」字可分解為「心、亡」,許多人在不正確、不節制的忙碌中迷失方向、心無定所,甚至犧牲了身心健康,過勞死案例屢見不鮮,既然人的一生必須忙碌,我們如何才能忙得有方向、有價值?

我們在忙什麼呢?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三19)勞碌是神的刑罰,因為人的罪,我們必須終生忙碌以求生存,直到歸土。

人忙碌,為了生存,養家糊口;為了希望,期待更好的未來;為了使命,實踐承諾與責任;為了名利,追逐權勢地位。青年忙著讀書、壯年忙著事業、老年忙著看病。然而,人究竟應當以何事為忙?

一、為主作工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十四13)當人嚥下最後一口氣時,所有因忙碌所得的地位、財富、成就轉眼化為虛無,唯有為主作工,能夠將忙碌的果效帶到永生的天國,成為永遠延續的價值。

二、持定永生

屬神的人要做兩件事,一是消極的「逃避」,遠離惡事,包括嫉妒、紛爭、貪財、自高自大等;一是積極的「追求」,尋求神所悅納的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等。我們當以持定永生作為人生的目標及方向,在各樣細節中恆心實踐,也當明白因著神的愛揀選,我們成為獨居的民,為要我們持定永生,基督徒的價值在回家的那一刻得以顯明,故死亡並不代表結束,而是盼望終得實現的喜樂時刻。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基督徒的人生,是以終為始的人生,用生命的終局回推生活的態度,現階段我們當以何事為忙,在本分上按部就班,在信仰、學業、家庭的時間分配上力求平衡,「這個時代不缺算計,只缺計算」,人們忙著算計彼此,卻忘了數算自己的年日,總以為還能瀟灑地揮霍無盡的時間,常將死放在心上,我們才明白如何活。

確立人生目標

細細檢視自己生活,是否有以下的問題:

一、「忙」碌

忙亂。各種行程、瑣事、突發狀況襲來,擁擠不堪的時間表中理不出頭緒、雜亂無章。

二、「茫」然

模糊。前途漫漫,忙了半天,卻不知道在忙什麼、為何而忙,沒有目標。

三、「盲」目

迷失。無暇靜心正面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問題,只能在提不起亦放不下的矛盾中掙扎,偏離了最初追求的方向而不自知。

 

美國作家海明威筆下的著作⟪老人與海⟫細膩寫實地反映了人生殘酷的現實,也是作者本身人生的寫照:老人是作者的投射、海指這個世界、漁船為我們謀生的工具、大魚為人世間我們所追求的成就、鯊魚代表死亡。人的一生,費盡心機、勞碌賣命,最後換來的一切在死亡面前全然幻滅,它剝奪一切,只留下白骨的悲催,以及人生最後真相下的猙獰。死亡是一項真理,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所以我們要避免過行屍走肉的人生:

一、不過糠粃的生活

「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粃被風吹散。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一4-6)人生至終只有兩種人:在神眼中的義人以及在神眼中的惡人,惡人的結局像糠粃一樣,徒有外在空殼、沒有實質內在,風吹即散、隨波逐流,最後只能被火焚燒。

二、不過畜類人的生活

「耶和華啊,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極其深!畜類人不曉得;愚頑人也不明白。」(詩九十二5-6)「但這些人好像沒有靈性,生來就是畜類,以備捉拿宰殺的。他們毀謗所不曉得的事,正在敗壞人的時候,自己必遭遇敗壞。」(彼後二12)細細檢視自己,到底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如何不忙?

一、釐清得與失

二、釐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三、做支配時間的人

釐清自己做事方向,在有限時間內提高辦事效率,按部就班,持續追蹤進度,掌握能夠使用的時間,避免活在懊悔中。

如何忙?

一、在「對的事」上忙:確立方向,忙得有價值。

二、在「預備」中忙:為未來準備,為工作預備競爭力、為婚姻預備聖潔保守、為永生的盼望預備面對審判的自己。

三、在「安靜」中忙:再忙碌中也不要煩躁、盲目。

四、在「禱告」中忙:不著感謝、禱告、祈求。

五、在「賞賜」中忙:事奉是在賺天幣,須納入於人生每一階段,是帶得走的財富。

 

盼望我們都能在主的道上殷勤,為那從上面召我們來得的獎賞努力,奮勇向標竿直跑,直到最終結束一生的勞苦,榮歸天家!

聖潔的生活 By 潘佳舟 傳道

|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來十二14)

|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一15)

前言

聖經中提到的聖潔可分為兩種,一是神的聖潔本身,為神的本性;一是按著神的應許,人努力追求的聖潔,人無法單憑己力(禁慾、靈修)成為聖潔,事實上,人也不可能達到完全聖潔,(即便真的存在那麼一個義人,他也只能因所行的義救自己,然而世界上沒有義人,故神在揀選先知的過程中,都會先讓他們看見自己的污穢,認清自己的不完全)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救贖。

聖潔包含兩個重點,聖潔在希伯來文或英文的翻譯中有「抽離、分別」之意,指與世俗分別,「分別‧為聖」分別後才有聖,沒有分別就不是聖潔,聖與俗對立,從舊約到新約,一提到聖潔,必須先有區別;然而單單只是分別為聖來不夠,舊約時代,祭司身上的配件上寫著「歸耶和華為聖」,分別出來後就要歸神,這是重要的過程,舊約中,神揀選選民,從埃及充滿偶像之地區別出來,一步步帶領至神所應許的迦南地,整個過程即「歸耶和華為聖」;新約時代,每位信徒皆經歷「歸耶和華為聖」後,成為被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彼前二9),不論我們再怎麼努力,仍舊無法達到神的聖潔標準,但靠著基督的救贖、耶穌的寶血、以及聖靈的憐憫,我們能在這條路上努力追求。

聖潔的生活

聖潔的生活,是自我期許,也是神對我們的期待;聖潔的生活,是一個過程,為一生的跟隨。既然如此,要如何過聖潔的生活呢?

一、倚靠真理

「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部署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約十七14-17)

我們若相信耶穌,主耶穌也為我們代禱,真理會使我們漸漸趨近於神的要求與期待,真理作為一面鏡子,使我們在聖經的話語中反省並成長。

二、倚靠聖靈

「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長存惡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但到了神我們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愛顯明的時候,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聖靈就是神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救主,厚厚澆灌在我們身上的。好叫我們因他的恩得稱為義,可以憑著永生的盼望成為後嗣。」(多三3-7)

當我們力有未逮時,聖靈會幫助、提醒我們,為我們代禱,使我們日日更新,逐漸成為神所要的樣式。

三、聽從神的管教

「……生身的父都是站隨己意管教我們,唯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所以你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也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腳,反得痊癒。」(來十二4-13)

人是軟弱的,生活中往往會被私慾牽引犯罪、因迷惑試探而跌倒,這時候,若我們是神所接納的兒女,神會提醒、管教我們,藉著同靈之間的提醒、聽道讀經的過程、生活中或大或小的事,點醒我們,使我們知錯,進一步反省悔改。

四、祈求釋放

保羅寫羅馬書,以因信稱義為全書主軸,一到十一章論述因信稱義的道理,十二章以「所以」開頭,為前面的論述下結論,開展落實在生活上的實踐層面,如何過聖潔的生活?「……不要效法這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不要隨從世界的潮流,要慢慢去了解、分別、查驗神要我們怎麼做、神喜悅什麼。

五、認罪悔改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任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神為說謊的,他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約壹一7-10)

當我們發現自己與神為我們訂定聖潔生活的標準有一些差距,生活中有些軟弱、承載著大大小小的過犯,我們就要誠心來到主前認罪悔改,主的寶血會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終其一生,我們都在認罪悔改,是持續的,只要帶著肉身,這份工作就沒有止息的一天,主耶穌寶血的救贖工作也永遠進行著。

結語

「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板上,乃是寫在心版上。」(林後三3)神與我們立了新約,神對我們的要求不在是字句,是靠著主耶穌的代我們死在十字架上,透過聖靈,成為我們的思想,一個被聖靈引導,心中注重神律法的人,神的真理、聖經中記載分別為聖的原則,會使其心意更新而變化,逐漸成為神所悅納的人,但願神的話語能長存我們的心,作為隨時的幫助、即時的提醒,使我們在看似反覆平常的日常中,能夠一天比一天有所長進,日復一日更像主耶穌。

「使者」一詞的聖經用法 By 陳聖明 老師

一個字在歷史的脈絡下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意思(一字多義),許多不同意義的詞能夠使用相同的字(異詞同形)。字與字之間的意義關係可能為上下位(如:動物、狗)、部分整體(如:小溪、大河);或是同義、反義。在某些情況下,某些字詞可以互相調換仍不影響其所表達的意思,某些情況下則否。

中文聖經為翻譯的作品,不同語言間本就無法達到百分百的轉換,故由原文語境的剖析,可看出中文表達過多或不及的語意。希伯來文經文包含第十世紀後編輯成的馬索拉經文(Masoretic Hebrew)、公元前二世紀的昆蘭經文(Qumran Texts)及撒馬利亞五經(Samaritan Pentateuch)。另有由希伯來文翻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LXX, 希臘文)。

本次陳聖明老師針對使者一詞,從希伯來文、七十士譯本、新約經文的脈絡,探討該詞的用法及意義。神在少數場合中,會親自出現(亞伯拉罕在縵利橡樹下時、雅各在雅博渡口時、摩西在何烈山上時、以及約書亞在攻打耶利哥城前),其他時候,大多會透過使者傳訊息給人,舊約中使者一詞為מַלְאָךְ (malek),使者一詞有四種用途:

一、派出者是人,被派者是人。

例:雅各派出其僕人。(創卅二6:所打發的人回到雅各那裡說……)

二、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人。

例:神派先知。(賽四十四26:使我僕人的話語立定,我使者的謀算成就……)

例:神派祭司。(瑪二7:祭司的嘴裡,當存知識……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

三、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自然界。

例:神派風、火。(詩一〇四4: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

四、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天上靈體。

例:雅各祝福約瑟時。(創四十八16: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賜福與這兩個童子……)

例:夏甲有孕在曠野時。(創十六7:耶和華的使者在曠野,書珥路上的水泉旁遇見他。)

例:以實瑪利被趕時。(創廿一17:神聽見童子的聲音,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底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