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字在歷史的脈絡下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意思(一字多義),許多不同意義的詞能夠使用相同的字(異詞同形)。字與字之間的意義關係可能為上下位(如:動物、狗)、部分整體(如:小溪、大河);或是同義、反義。在某些情況下,某些字詞可以互相調換仍不影響其所表達的意思,某些情況下則否。
中文聖經為翻譯的作品,不同語言間本就無法達到百分百的轉換,故由原文語境的剖析,可看出中文表達過多或不及的語意。希伯來文經文包含第十世紀後編輯成的馬索拉經文(Masoretic Hebrew)、公元前二世紀的昆蘭經文(Qumran Texts)及撒馬利亞五經(Samaritan Pentateuch)。另有由希伯來文翻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LXX, 希臘文)。
本次陳聖明老師針對使者一詞,從希伯來文、七十士譯本、新約經文的脈絡,探討該詞的用法及意義。神在少數場合中,會親自出現(亞伯拉罕在縵利橡樹下時、雅各在雅博渡口時、摩西在何烈山上時、以及約書亞在攻打耶利哥城前),其他時候,大多會透過使者傳訊息給人,舊約中使者一詞為מַלְאָךְ (malek),使者一詞有四種用途:
一、派出者是人,被派者是人。
例:雅各派出其僕人。(創卅二6:所打發的人回到雅各那裡說……)
二、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人。
例:神派先知。(賽四十四26:使我僕人的話語立定,我使者的謀算成就……)
例:神派祭司。(瑪二7:祭司的嘴裡,當存知識……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
三、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自然界。
例:神派風、火。(詩一〇四4: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
四、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天上靈體。
例:雅各祝福約瑟時。(創四十八16: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賜福與這兩個童子……)
例:夏甲有孕在曠野時。(創十六7:耶和華的使者在曠野,書珥路上的水泉旁遇見他。)
例:以實瑪利被趕時。(創廿一17:神聽見童子的聲音,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底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