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潔的生活 By 潘佳舟 傳道

| 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 (來十二14)

| 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一15)

前言

聖經中提到的聖潔可分為兩種,一是神的聖潔本身,為神的本性;一是按著神的應許,人努力追求的聖潔,人無法單憑己力(禁慾、靈修)成為聖潔,事實上,人也不可能達到完全聖潔,(即便真的存在那麼一個義人,他也只能因所行的義救自己,然而世界上沒有義人,故神在揀選先知的過程中,都會先讓他們看見自己的污穢,認清自己的不完全)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救贖。

聖潔包含兩個重點,聖潔在希伯來文或英文的翻譯中有「抽離、分別」之意,指與世俗分別,「分別‧為聖」分別後才有聖,沒有分別就不是聖潔,聖與俗對立,從舊約到新約,一提到聖潔,必須先有區別;然而單單只是分別為聖來不夠,舊約時代,祭司身上的配件上寫著「歸耶和華為聖」,分別出來後就要歸神,這是重要的過程,舊約中,神揀選選民,從埃及充滿偶像之地區別出來,一步步帶領至神所應許的迦南地,整個過程即「歸耶和華為聖」;新約時代,每位信徒皆經歷「歸耶和華為聖」後,成為被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彼前二9),不論我們再怎麼努力,仍舊無法達到神的聖潔標準,但靠著基督的救贖、耶穌的寶血、以及聖靈的憐憫,我們能在這條路上努力追求。

聖潔的生活

聖潔的生活,是自我期許,也是神對我們的期待;聖潔的生活,是一個過程,為一生的跟隨。既然如此,要如何過聖潔的生活呢?

一、倚靠真理

「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部署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約十七14-17)

我們若相信耶穌,主耶穌也為我們代禱,真理會使我們漸漸趨近於神的要求與期待,真理作為一面鏡子,使我們在聖經的話語中反省並成長。

二、倚靠聖靈

「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長存惡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但到了神我們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愛顯明的時候,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聖靈就是神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救主,厚厚澆灌在我們身上的。好叫我們因他的恩得稱為義,可以憑著永生的盼望成為後嗣。」(多三3-7)

當我們力有未逮時,聖靈會幫助、提醒我們,為我們代禱,使我們日日更新,逐漸成為神所要的樣式。

三、聽從神的管教

「……生身的父都是站隨己意管教我們,唯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所以你要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也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腳,反得痊癒。」(來十二4-13)

人是軟弱的,生活中往往會被私慾牽引犯罪、因迷惑試探而跌倒,這時候,若我們是神所接納的兒女,神會提醒、管教我們,藉著同靈之間的提醒、聽道讀經的過程、生活中或大或小的事,點醒我們,使我們知錯,進一步反省悔改。

四、祈求釋放

保羅寫羅馬書,以因信稱義為全書主軸,一到十一章論述因信稱義的道理,十二章以「所以」開頭,為前面的論述下結論,開展落實在生活上的實踐層面,如何過聖潔的生活?「……不要效法這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不要隨從世界的潮流,要慢慢去了解、分別、查驗神要我們怎麼做、神喜悅什麼。

五、認罪悔改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任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神為說謊的,他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約壹一7-10)

當我們發現自己與神為我們訂定聖潔生活的標準有一些差距,生活中有些軟弱、承載著大大小小的過犯,我們就要誠心來到主前認罪悔改,主的寶血會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終其一生,我們都在認罪悔改,是持續的,只要帶著肉身,這份工作就沒有止息的一天,主耶穌寶血的救贖工作也永遠進行著。

結語

「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板上,乃是寫在心版上。」(林後三3)神與我們立了新約,神對我們的要求不在是字句,是靠著主耶穌的代我們死在十字架上,透過聖靈,成為我們的思想,一個被聖靈引導,心中注重神律法的人,神的真理、聖經中記載分別為聖的原則,會使其心意更新而變化,逐漸成為神所悅納的人,但願神的話語能長存我們的心,作為隨時的幫助、即時的提醒,使我們在看似反覆平常的日常中,能夠一天比一天有所長進,日復一日更像主耶穌。

「使者」一詞的聖經用法 By 陳聖明 老師

一個字在歷史的脈絡下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意思(一字多義),許多不同意義的詞能夠使用相同的字(異詞同形)。字與字之間的意義關係可能為上下位(如:動物、狗)、部分整體(如:小溪、大河);或是同義、反義。在某些情況下,某些字詞可以互相調換仍不影響其所表達的意思,某些情況下則否。

中文聖經為翻譯的作品,不同語言間本就無法達到百分百的轉換,故由原文語境的剖析,可看出中文表達過多或不及的語意。希伯來文經文包含第十世紀後編輯成的馬索拉經文(Masoretic Hebrew)、公元前二世紀的昆蘭經文(Qumran Texts)及撒馬利亞五經(Samaritan Pentateuch)。另有由希伯來文翻成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LXX, 希臘文)。

本次陳聖明老師針對使者一詞,從希伯來文、七十士譯本、新約經文的脈絡,探討該詞的用法及意義。神在少數場合中,會親自出現(亞伯拉罕在縵利橡樹下時、雅各在雅博渡口時、摩西在何烈山上時、以及約書亞在攻打耶利哥城前),其他時候,大多會透過使者傳訊息給人,舊約中使者一詞為מַלְאָךְ (malek),使者一詞有四種用途:

一、派出者是人,被派者是人。

例:雅各派出其僕人。(創卅二6:所打發的人回到雅各那裡說……)

二、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人。

例:神派先知。(賽四十四26:使我僕人的話語立定,我使者的謀算成就……)

例:神派祭司。(瑪二7:祭司的嘴裡,當存知識……因為他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使者。)

三、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自然界。

例:神派風、火。(詩一〇四4: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

四、派出者是神,被派者是天上靈體。

例:雅各祝福約瑟時。(創四十八16: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賜福與這兩個童子……)

例:夏甲有孕在曠野時。(創十六7:耶和華的使者在曠野,書珥路上的水泉旁遇見他。)

例:以實瑪利被趕時。(創廿一17:神聽見童子的聲音,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底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

走在人生轉彎的地方 By 林大煜 執事

|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 (詩九十12)

人生的轉彎,使我們在思想、觀念、甚至行為上都有所改變,漫漫人生路途上,究竟可以有多少個彎?在每個或級或緩的彎中,又是如何感受神慈愛能手的引領呢?林執事走過人生七十載,這些歲月中,若非某些事情造成人生的轉彎,現在的生活可能大不相同,在他的人生中,有許多轉彎,他將以幾個重要的轉彎與我們一同分享生命的恩典。

聖經中哪個人物一輩子沒有轉彎?有人說是以諾。聖經中哪一個人生命中轉彎角度最大?有人說是保羅,從一個逼迫耶穌的人到一個對福音貢獻極大的使徒。很多事情會造成生命中的轉彎,可能是考試、婚姻、就業,也可能是搬家、一場大病、或信仰的改變,我們所期待的,無非是轉彎過程的順利,以及轉彎後的坦途。

林執事出生於民國37年,時逢國共內戰甫畢,民生凋敝,物資缺乏,高中畢業後,於民國55年考上臺大,然當時家中經濟沒辦法支持讀大學的開銷,幸有臺北教會鄭長老愛心的付出,幫助度過一段困難的時期,大學時期,臺北教會的高級班匯集了各大學學生,為一個聯合型團契,民國57年,臺大團契在熱心的同靈招聚下逐漸成形,當時團契在實驗室中定期的聚會使初至臺北繁華之都的學子們得到一個穩定、凝聚的力量,能夠堅持走在主道上。

另外,也感謝主在讀書上幫助,使課業上路途順暢,畢業後於花蓮當兵一年,此段時間內,一位熱心的同學相助,各種證明、申請書、體檢報告到申辦手續,一切處理妥當,只需執事出席面試,後來成功申請到位於泰國首都曼谷的亞洲理工學院(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IT),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該校提供了每位學生全額的獎學金,涵蓋學費、食宿費、生活費、來回機票費,這個特殊且難得的留學機會,成為林執事生命中的重要轉彎,原本的島國視野,在遙遠國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展,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操著母語,那是一個各種想法、文化、信仰、價值觀交會之地,他看見伊斯蘭信徒的虔誠,也看見為著民族信仰的團結(當時印度與巴基斯坦關係緊張,時有戰爭,處於異國的學子們不能因國家的對立而產生同學間的衝突,然而,在學生餐廳中,只見巴基斯坦同學拚命吃牛肉、印度同學拚命吃豬肉,藉此表達愛國之情),隨著世界開闊,他體會到人需要學會更多的包容。

林執事,當時有人說,結對婚,人生成功一半,顯示婚姻在人生階段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對於正處於適婚年紀的年輕人而言,嫁娶對象的觀念、想法會所造成終生的影響是要審慎納入考量的,以確保人生中這個彎能過得圓滿,出國前一個月,林執事在臺北教會附近租了房子以便就近辦理各項準備手續,出發前一天,母親和弟弟也從嘉義北上看執事,下午時,弟弟向他要了張相片,執事從一大疊為出國沖洗的兩寸相片中挑出一張作為母親想念兒子的紀念,之後覺得該給長期無暇休閒的自己享受一下,來到第一百貨公司玩了碰碰車,哪知,這張相片在他出去玩的同時,從弟弟的手轉交給母親、母親給臺北教會一個同鄉的阿姨、阿姨給丁長老,丁長老拿著照片前往執事娘的家中要作媒,當時師大三年級的執事娘恰巧在家,面對突如其來的要求,執事娘的父母一時還無法反應過來,最後執事娘的母親認為禍福有命,就答應了,只是其父親仍要求晚上趁未出國前要見執事一面,晚間聚會結束後,丁長老帶著執事前往執事娘的家,只說一句「去提親。」,執事一臉錯愕,這一切來得太快,連要拿什麼情緒來面對都來不及思考,還未想過結婚的他、與對方沒講過幾句話的他,就這樣在女方父母各樣問題的衝擊下,只能一愣一愣地勉強回應,但在丁長老熱切敲邊鼓的狀態下,這樁婚事就在執事不反對的前提下,夜間十一點多,丁長老飛快地跑到巷子口的照相館,敲著已打烊的門,為了拍照,隨即又搭計程車,跑到珠寶行,買了個戒指,如此一來,有了照片為證、執事娘手上的戒指,就這麼訂婚了。隔天早上在機場準備出發時,執事看到前來的執事娘,「這個人是我太太了。」總覺得那麼的不真實,這個彎也轉得太猛,堪稱閃電中的閃電。

林執事55歲退休至今,這段時間是他口中「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約莫15年的光陰,他經歷的與其說是轉彎,不如說「蛻變」,第一波在剛退休時,這段期間什麼都想學,生活甚至比退休前還忙碌,過去讀書、工作階段無法達成的各種人生抱負,都成為這段時間實踐的目標,文學、地理、考古、音樂、美術等等,這個階段雖然充實,但是過度忙碌常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第二波時期,選擇放掉不可能達成的事(例如:後空翻),然而這些想做且可能達成的事情仍然太多,即便能力可及,時間也不允許;第三波時期,只保留有高度興趣,且時間許可的事情,把它們排入計畫,在一定時間內要達成什麼進度,雖然解決了時間的問題,但仍舊造成龐大的壓力;最後,第四波時期,也就是現在,改變做事的態度,什麼時候想做什麼就去做,沒有特定的時間點,每天睡覺前檢討一下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知道沒有虛度,就只要快快樂樂地過日子。

面對大大小小的轉彎,我們所需做的只有聽從神,而非靠自己的意思決定前進的方向,透過禱告、祈求,讓神帶領,當我們來到似乎是盡頭的時刻,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轉彎,人的道路皆神所定,只要我們守住道理,神所安排的往往超乎我們所想的奇妙,祂的恩典豐富全備,祂是生命的主宰、我們的神。

浪子回頭 :查經分享 By 黃文信 大哥

|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 浪子的比喻(路十五11-32)

參考資料

聖經: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

盧雲。⟪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校園書房。(Henri J. M. Nouwen (1992)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A Story of Homecoming. )

林布蘭。⟪浪子回頭⟫。油彩‧畫布。(Rembrandt van Rijn,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c. 1661–1669. 262 cm × 205 cm.)

查經討論

一、分享此段比喻中感受最深刻的部分(契員分享)

「令我感同身受的是大兒子,像之前我的弟弟跟爸媽約定好,如果沒達成某件事,就要有相應的補償,後來弟弟沒有做到,爸媽也沒對他怎樣,就覺得不公平,如果是我,他們就會要求,但弟弟這樣卻沒事。」

「我也有大兒子的感受,我想許多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同靈都有同感,一直以來,生活中沒有太大的轉折,我是說像小兒子那樣劇烈地離開,離開信仰或是生活的軌道,我逐漸感到麻木,對於恩典,抑或對於那些曾經叛逆離道、後來蒙恩回轉同靈們分享時的感動。」

「我覺得很感動的是20-21節的部分,相離還遠,父親看見小兒子救急忙跑去抱著他,連連與他親嘴,這些動作與時間的對應不僅說明了,父親一直守候在家門前,等待著小兒子回來,另外,在小兒子認罪之前,父親慈愛的舉動表達無限的包容與愛,令人動容。」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都是大兒子,也都是小兒子,可能在面對同靈的軟弱時,我們比較像大兒子;當我們犯錯、憂傷、需要幫助時,又比較像小兒子,我覺得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感受。」

二、小兒子為什麽離開了呢?這個選擇背後的意義為何?

其實這樣的心態就如人們常說的「不要告訴我怎麼做是對的,我要自己發現、自己去闖、自己去感受。」初生之犢不畏虎,有時順從雖會帶來安穩的步伐,但多少降低了年輕生命中的渴求——未知形塑的期待、勇闖伴隨的刺激、以及傷痛成就的成長,即便順利的結局在做出選擇的當下成為賭注,某些時刻、某些人仍為著這些傾其所有、奮力一搏,小兒子羨慕外頭的生活,在熱切的期待中,離家能替他帶來的快樂,遠超乎他所想到最糟情況發出的威嚇,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他決定離開。

三、你覺得大兒子有離開嗎?怎麼說?

在林布蘭⟪浪子回頭⟫畫作中,小兒子、父親相認的身影在光明中簇擁著,相反的,在畫作的一隅,光明的彼端,有個半身藏在黑暗中的冷峻注視,來自於那位從未違背過父親命令的大兒子,長久待在父親身邊,他盡力做好本分,履行義務,辛勤賣力地工作,或許為了得著父親的認可、眾人的稱讚,這一切求善求美的渴望卻在時間的無聲琢磨下漸漸脫離了行這些事的真諦,順服成了桎梏,責任轉為捆鎖,陳舊的囊愈拖愈重,以至於面對父親接納弟弟的當下,種種憤恨、惱怒、嫉妒一併爆發,他發出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怨言,責人、自責,就如同我們常常看見別人的好,心中首先萌生的,不是同樂的心、感恩之情,而是「為什麼他這樣的行為也能……?」、「神為什麼只祝福他?」其實神的恩典不會因為祝福一人而壓縮到另一人的恩典福氣,祂是恩典的源頭,就像父親所言「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我們常常像大兒子一樣,未真正認識神的愛,表面上常在父親身邊,心裡卻早已遠遠地離開了。

結語

可曾想過:神既是全知全能的神,祂絕對能夠控制我們的心,讓我們在每個岔路口都可以做出正確的抉擇,如此一來,既不會走冤枉路,也能避免犯錯,豈不是皆大歡喜了?

比喻中的父親知道小兒子出去會很辛苦,他愛他的兒子,希望他留下,不願意看他受傷,但面對小兒子的堅決心意,父親並未強迫他留下,神的愛就是如此,是有空間的,讓人們有所選擇,即便有時迷惘,我們刻意忽視聖靈的感動,執意行所不當行,祂仍然一直等候著,殷切期盼哪一天,當我們傷痕累累,走投無路時,願意踏上回家的路,好讓祂那溫暖的膀臂擁著我們,在一切言語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