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討論此主題時,
人們用希臘哲學試圖理解,
因而有了「人=靈+魂+體」的概念。
並創造了「性(physis)、位格(hypostasis)」等等單字試圖解釋。
其他字詞比如「洛格司」:神性,原意為「道」。
原先希望聖經的字不要扭曲,所以創造幾個單自如「位格」來解釋。
亞歷山太派 | 安提阿派 |
寓意神學 | 偏向字意神學 |
基督的神性救了我們—>極端的亞歷山太派認為耶穌沒有人性—>耶穌沒有身為人的思想 | 基督的人性自由選擇順從神—>人性、神性不可互相替代—>兩性、兩位格 |
代表人物:Apollinaris, Cyril | 代表人物:Theodore of Mopsuestia, Nestorius |
衍生的異端:嗣子論、神之母 | 衍生的異端:基督本體有兩個位格 |
基督論的會議:
1. 常有政治鬥爭
2. 以弗所大會(431AD): 亞歷山太派的「神之母」+改良版安提阿派的基督的思想「二性」
3. 強盜會議
4. 迦克墩大會(451AD): <利奧的大卷>、成為基督教的正統教義—> 基督的神性不會混亂、不會改變,神性與人性不能分開、不能離散—>兩性合為一位格,同為聖子。
5. 李安迪、馬克西母嘗試詮釋迦克墩大會所給的定義
總的來說,古代的盲點:不以聖經為主
本會 (真耶穌教會TJC)神觀與三位一體神觀不同地方:
1. 本會強調「耶穌」這個名,其他教會幾乎只講「父子聖靈的名」
2. 本會認為位格不是永存,位格是為了救恩而存在 (聖經沒有「永遠」的字,只有「沒有結束」、「不朽壞的」來推測「永遠」,翻成「永遠」的原文實際上應翻成「某段時間內的持續不斷」),救恩結束後,我們見到的是神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