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事奉-這些年我在伯特利 蔡又晴

文/學文

今天邀請到又晴大哥與我們分享伯特利的事奉經驗,還記得第一次聽到伯特利的詩歌是在我剛上大學時,因著柯祈佑(很不熟的遠親表哥)和耳聞已久的智俐姊姊(長輩們之間比較熟)的婚禮(連結註一)因緣際會下聽到這個詩班,深深被這個詩班感動,那時還不知道又晴大哥是哪位 XD 而且在保守傳統的草港教會裡, 第一次聽到這麼特別的詩班,大家都印象深刻,伯特利也漸漸地在中南區傳開了!XD

伯特利是什麼?又晴大哥認為伯特利的定位不是一個終極的答案,而是對敬拜模式的一個回應。對於教會內部,希望是一個能用音樂幫助教會的信徒更進入崇拜氛圍的團體;對外,也希望能用音樂幫助民眾更了解神的愛與真耶穌教會的團體。目的是為了能夠讚美神,幫助大家進入崇拜氛圍,以及塑造基督徒對外勝利的形象。而伯特利的出現,只是為了補足教會詩歌崇拜中不足的部分,而不是讓伯特利放大成為真耶穌教會詩歌崇拜的範本。

在真耶穌教會裡,又晴大哥歸納出幾個詩歌崇拜的特色,也是我們可以補強的地方:(以下節錄自講義 XD)

1.簡單化,因為出自平民階層:比起外教會,像是長老教會,我們較少使用管風琴,但對於外教會或甚至是天主教,管風琴是相當普遍使用的樂器,而我們較常使用鋼琴來伴奏,不使用昂貴的管風琴。

2.集體意識濃厚,缺乏個人特色,防止偶像化:我們不太習慣有很多個人的東西出來,除非是敬重的人像是長老,才會被推舉出來成為領導者。

3.儀式意義重於音樂實質:又晴大哥舉例像是會前的詩頌,長老教會的詩班是帶領性質的,而我們的會前領詩,重點不在音樂,而是像在調節呼吸的緩衝儀式,在等大家到齊開始聚會,而且也不夠專業。

4.視野不足,容易以偏概全:像是樂器多樣化的表演只在幼稚班的孩童們身上可看見,手鼓等對我們而言較特別的樂器,也只見於像是非洲剛果等地區,反映出文化的不同影響著我們對信仰的偏見,覺得鋼琴才是夠神聖的。

5.缺乏分眾:聚會時的講道內容,大多是取中間值,意即平均年齡約是五十歲的大眾們適合的內容,但這對於位於常態分配兩端的極端值可能無法滿足。

而這令我想到幾天前景高在聯契讀書會上討論的問題,也與這個頗類似,高級班是個各類大學不同團契所組成的青年團體,異質性也很高,就像是個小型教會的縮影,如何在這個大群體裡,讓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對這個團體的歸屬感, 以及有所發揮的平台,展現百花齊放,和睦相處,互相欣賞的氛圍是很重要的, 因此必須讓位於極端值的人也有參與的機會,正如我們所跟隨的耶穌立下的榜樣。一篇短文的結論是這樣說的:「你認識你所跟隨的耶穌是誰嗎?祂餵飽五千人、在海面上走、與罪人、妓女和稅吏一同吃飯、醫治病人。這樣的一位主如何讓我們面對人生的不幸和突發、社會中的貧窮者、同性戀者和患病者。在驚慌中, 耶穌向我們說,「不要怕!」我們要認識我們所跟隨的耶穌。」耶穌這樣的行為, 在我們眼裡,我們是否也會像當時的法利賽人一樣,不甚滿意,甚至認為耶穌與他們吃飯的行動是挑戰當時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標籤嗎?

在伯特利的所有詩歌中,我最感動的是回應日本海嘯所錄製的一段音樂(連結註二),伯特利能做什麼?他們的其中一個目標是看見這個社會的需要,並快速回應,正發揮了詩歌能帶給人安慰的最大力量。藉由伯特利的拋磚引玉,又晴大哥最後勉勵我們,希望我們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能夠也願意為主做的一件事, 不論大小,用心去做,並從中學習,成長,感受神。

註一http://www.youtube.com/watch?v=YwP_5tkHIBs&list=UUlZnV0RU31Tedd_gI5u1 8pQ&index=37

註二http://www.youtube.com/watch?v=mpoWrLNaGzE&list=UUlZnV0RU31Tedd_gI5u1 8pQ&index=27

蔡又晴大哥課程錄音檔:

https://www.space.ntu.edu.tw/navigate/s/39B830F03BF844AA94C007FF70645FCCQQY

二、團契照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