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台灣天主教現況

103學年度 第07期 2013.11.24

by 蔡彥仁老師

文/彥君

課程摘要:

天主教和基督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當然也有決定性的不同之處。藉由今天的課程,我們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從中學習與我們自身信仰相關的道理。由於用心的同靈已經提供了長達17頁破萬字的參考資料可供參閱,這邊僅以摘要及個人小結論的方式呈現,不再詳述。

整個課程由六個主要問題構築而成,分別為:「聖經經節」、「神職人員與教會組織」、「聖母崇拜」、「本地化」、「台灣天主教的儀式」與「淑世事業」。「聖經經節」又分經卷、翻譯及文本三個面向敘述。在經節方面主要的差異是天主教的舊約經節有四十六卷,比基督教多了七卷,且部分章節的名稱有所差異(如出埃及記vs.出谷記)。就中文譯本來說,天主教現在最為流行的是《思高聖經譯釋本》,基督教則是使用《聖經和合本》。文本參考方面,天主教參考的是《武加大譯本》,而基督教參考的是《馬所拉文本》。神職人員與教會組織方面則是以「修會」分門別類,每個修會都需要經過教廷的正式認可,且擁有各自的特色。例如方濟會就是關心窮人,耶穌會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巴黎外方傳教會則注重向外傳教等等。聖職人員制度是根據「聖統制」,此外亦簡介了目前台灣地區的概況,參考講義裡面有較為詳細的資料,在此就不再贅述。聖母崇拜我認為是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最大差異處之一。然而,聖母崇拜的強烈程度也是因時因地而異的。例如傳統的天主教雖然尊敬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但並不認為她是和耶穌同樣具有神的地位,僅僅是個可以具有美德,值得效法學習的對象而已,並非是將瑪利亞當做與耶穌同等地位的對象來崇拜。然而,在部分地區如墨西哥,存在著瓜達盧佩聖母堂與一年一度的聖母節,這完全是將聖母神格化的表現。由此看來,會有這樣的誤解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我們必須注意時空的因素,避免張冠李戴的事件發生。本地化、儀式與淑世事業的部分,請參閱參考講義即可。

經過這堂課除了對於天主教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外,有兩件事情,或者應該說是兩種感受,是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第一個是如此龐大與源遠流長的教會組織,以公司企業的角度來看,能持續百年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更遑論千年之久了,然而天主教卻存活至今。雖然在部分教義的方面有著根本的不同,但在人員與組織的方面,一定有我們可以借鑑學習的地方。真耶穌教會成立後也即將迎來百週年,我們應當為此感到欣喜卻不可自滿,要存有「下一個百年,我們會更好!」的態度。第二個是「本土化是不是一種妥協與弱勢的表現?」的想法,為了能夠順利在異地傳教,有些宗教選擇了妥協於當地人的傳統信仰,甚至背離了原本的教義,這是不可不防的事。或許有人會說,使徒行傳中,原本受割禮是必須的,但對於外邦人卻沒有硬性規定,那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妥協呢?其實不是的,在羅馬書及加拉太書保羅都有給予充分的解釋。有些事情可以妥協,有些事情不行,凡事都要根據聖經,以真理而行的我們,必站立的住。

心得:

這次的課程進行模式我覺得是比較有趣的,有別於傳統的純講員帶領方式,藉由課前預先給予問題的方式,讓我們對於即將談論的話題有基本的認識。在契員分享的過程中講員可再適時的給予補充或修正。比較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契員都有參與到預先準備的部分,我想可能是因為也不確定當天是否能夠出席的緣故吧。不過個人覺得下次像這樣的課程形式可以採約2-3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這樣一來既能減少準備的壓力,也能讓更多的契員有所造就。建議往後的課務可以將這樣的課程比重向上微調,我想在道理的學習上有很正面的果效。至於會不會因此降低出席率呢……我想大家都是乖孩子應該不會的啦。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最後的結束禱告,契長強制性的每人至少提出一件代禱事項的要求。(還不准使用一些platitude) 使用「強制」這個字眼或許過當了一些,不過我的字典裡找不到更貼切的詞了。整體給我的感覺是沒有人覺得勉強,不如說正因為如此,習慣性不說的人(譬如自己),壓力得到了釋放。沒有去過其他團契、高級班的我也許不了解,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台大團契的人總是存在一項令人又愛又恨的特質:「過份獨立」。總是覺得自己把自己照顧好是應該的,存在什麼問題的話一定是自己的軟弱,這樣丟臉的事怎麼能說出來呢,一定會給別人造成麻煩與困擾吧,之類的種種,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習慣性沉默」這樣難解的結。然而,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照顧好自己的堅強,是一種理想;軟弱之時相互的幫補與勸慰,才是貼近現實的方法。神既然將我們安排到了同一個時空,讓我們有了這樣的羈絆,我們應當好好珍惜才是,讀到這裡的你,不曉得是怎麼想的呢?

我們都需要被關心,卻拒絕被擔心,對於付出與接受的兩邊,都是個難題。經過不斷的學習,彼此代禱,互相提攜,成為更棒的自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