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頭 :查經分享 By 黃文信 大哥

|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 浪子的比喻(路十五11-32)

參考資料

聖經: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

盧雲。⟪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校園書房。(Henri J. M. Nouwen (1992)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A Story of Homecoming. )

林布蘭。⟪浪子回頭⟫。油彩‧畫布。(Rembrandt van Rijn,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c. 1661–1669. 262 cm × 205 cm.)

查經討論

一、分享此段比喻中感受最深刻的部分(契員分享)

「令我感同身受的是大兒子,像之前我的弟弟跟爸媽約定好,如果沒達成某件事,就要有相應的補償,後來弟弟沒有做到,爸媽也沒對他怎樣,就覺得不公平,如果是我,他們就會要求,但弟弟這樣卻沒事。」

「我也有大兒子的感受,我想許多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同靈都有同感,一直以來,生活中沒有太大的轉折,我是說像小兒子那樣劇烈地離開,離開信仰或是生活的軌道,我逐漸感到麻木,對於恩典,抑或對於那些曾經叛逆離道、後來蒙恩回轉同靈們分享時的感動。」

「我覺得很感動的是20-21節的部分,相離還遠,父親看見小兒子救急忙跑去抱著他,連連與他親嘴,這些動作與時間的對應不僅說明了,父親一直守候在家門前,等待著小兒子回來,另外,在小兒子認罪之前,父親慈愛的舉動表達無限的包容與愛,令人動容。」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都是大兒子,也都是小兒子,可能在面對同靈的軟弱時,我們比較像大兒子;當我們犯錯、憂傷、需要幫助時,又比較像小兒子,我覺得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感受。」

二、小兒子為什麽離開了呢?這個選擇背後的意義為何?

其實這樣的心態就如人們常說的「不要告訴我怎麼做是對的,我要自己發現、自己去闖、自己去感受。」初生之犢不畏虎,有時順從雖會帶來安穩的步伐,但多少降低了年輕生命中的渴求——未知形塑的期待、勇闖伴隨的刺激、以及傷痛成就的成長,即便順利的結局在做出選擇的當下成為賭注,某些時刻、某些人仍為著這些傾其所有、奮力一搏,小兒子羨慕外頭的生活,在熱切的期待中,離家能替他帶來的快樂,遠超乎他所想到最糟情況發出的威嚇,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他決定離開。

三、你覺得大兒子有離開嗎?怎麼說?

在林布蘭⟪浪子回頭⟫畫作中,小兒子、父親相認的身影在光明中簇擁著,相反的,在畫作的一隅,光明的彼端,有個半身藏在黑暗中的冷峻注視,來自於那位從未違背過父親命令的大兒子,長久待在父親身邊,他盡力做好本分,履行義務,辛勤賣力地工作,或許為了得著父親的認可、眾人的稱讚,這一切求善求美的渴望卻在時間的無聲琢磨下漸漸脫離了行這些事的真諦,順服成了桎梏,責任轉為捆鎖,陳舊的囊愈拖愈重,以至於面對父親接納弟弟的當下,種種憤恨、惱怒、嫉妒一併爆發,他發出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怨言,責人、自責,就如同我們常常看見別人的好,心中首先萌生的,不是同樂的心、感恩之情,而是「為什麼他這樣的行為也能……?」、「神為什麼只祝福他?」其實神的恩典不會因為祝福一人而壓縮到另一人的恩典福氣,祂是恩典的源頭,就像父親所言「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我們常常像大兒子一樣,未真正認識神的愛,表面上常在父親身邊,心裡卻早已遠遠地離開了。

結語

可曾想過:神既是全知全能的神,祂絕對能夠控制我們的心,讓我們在每個岔路口都可以做出正確的抉擇,如此一來,既不會走冤枉路,也能避免犯錯,豈不是皆大歡喜了?

比喻中的父親知道小兒子出去會很辛苦,他愛他的兒子,希望他留下,不願意看他受傷,但面對小兒子的堅決心意,父親並未強迫他留下,神的愛就是如此,是有空間的,讓人們有所選擇,即便有時迷惘,我們刻意忽視聖靈的感動,執意行所不當行,祂仍然一直等候著,殷切期盼哪一天,當我們傷痕累累,走投無路時,願意踏上回家的路,好讓祂那溫暖的膀臂擁著我們,在一切言語之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