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對話

傍晚時分,熟悉的人行道上第四棵樹旁往往坐著一位身穿土黃袈裟的中年和尚,盤腿於地,手中的木魚隨著身旁錄音機裡的宗教音樂規律地發出聲響,一如往常,當我遠遠地看見他在那裡,立馬反射把耳機音量調大,加快腳步,經過時還不忘在心裡許多負面的os,曾經是那麼的直覺,也沒多想過「這樣做是為什麼?」以及「這樣做好嗎?」等問題,只覺得以此姿態走過讓我有種得意的感覺,一種深處幽晦、幼稚的奇怪心態:「哈哈,我信的是真的,怎樣咧!」。

「不同宗教之間,真的只能對立、互相輕視嗎?」這次彥仁老師帶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考角度:「宗教對話」與我們信仰的關係。

宗教對話(inter-religious dialogue)旨在尋求不同宗教間的了解,先有了解才可能產生同情,進一步和平共處,這必須建立在承認多元的前提下,期以「平等」的對話讓個宗教能達到世界性的共同目標追求。

但宗教對話究竟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與其他宗教對話的必要性何在?
可以先想想我們的使命是什麼? ->> 其中之一很重要的就是「傳福音」。
為什麼我們要傳福音? ->> 因為要救人、實踐基督所託付我們的。
要怎麼傳福音? ->> ???

第一步,走出周遭都是同樣信仰、相似價值觀的舒適圈,去面對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在此過程中,身為孤獨的少數,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與其他人對話,才有可能進一步將福音傳出去,這也是為什麼宗教對話如此重要,當我們站在不同高度,溝通嘗試困難與易失敗的,唯有進一步的了解,耐心及同理的傾聽,以及最重要的聖靈的帶領、屬靈智慧的引導,我們在這樣艱巨的工作上才能往前再邁進一步。

這一次,同樣的街道、同樣的情景,沒有把音量調大、沒有加快腳步,經過的時候,看看他的樣子,猜想他在單調的木魚聲中到底持有著什麼對信仰的認識,頓時,心胸開闊起來,感覺自己在將來有更多勇氣去面對不同宗教的人們,願意聽聽他們怎麼講,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同理代替同情,在屬靈智慧的鍛鍊中一步步體會、學習傳福音的奧秘。

(補充:宗教對話基本論述的詳細解釋)

  1. 排他主義 (exclusivism):我願意跟你對話,但我才是對的(不平等關係)->> 在許多一神教信仰中存在。
  2. 含容主義 (inclusivism):我願意跟你對話,但你宗教的所有好處我都有了,並且更多,你只是我的一部分。
  3. 多元主義 (pluralism):相對主義式的,你的宗教很好,我的宗教也很好,大家都很好。->> 台灣社會中普遍現象。
  4. 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與人對話時,本身需建構一個有內容的立場,才可能產生有建設性的對話,在肯定別人時亦不失原本立場,並且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去詮釋、理解所見所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