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複數嗎?談當代華人基督教 蔡彥仁大哥

2012/10/22 懿恩家

今天完全是衝著好久不見彥仁大哥這個原因,拖著累得要死的身體趕來團契聚會的。詩頌課英昌欲言又止,只好期待他在電子報裡是否會寫出來。

這週的課是談華人基督教會,因為有錄音檔加上我不是逐字稿女王,所以我就不打課程架構了,如果有興趣可以跟英昌拿錄音檔(徵求過彥仁大哥同意的)。原本以為會是很神學的課,結果卻是整堂都在談歷史,從早期基督教會的擴張談起。在前言的部分,彥仁大哥提到梵諦岡教庭對於其他教派的態度是:承認所有教會(我想應該是有排除所謂異端)都會得救,甚至承認非基督教徒中可能存在「潛在的基督徒」(即具有基督教特質的非基督教信仰者)。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這是否代表梵諦岡承認或是認為現今教派林立的情況是神實現將福音傳到傳天下去的方式?再者「潛在的基督徒」這樣的理論是否代表著非基督徒得救的可能性?其實這樣的問題總是爭論不休,不過這不是今天的課程主題,也就沒有再延伸下去(應該說彥仁大哥今天根本沒打算談這部分啊 XD),只是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去年上的某堂課的內容。

接下來彥仁大哥大略介紹了一下早期基督教的傳播方向。如果找張世界地圖將傳播方向畫下來,就會看到以地中海東岸為中心的基督教傳播圖,除了大家很清楚的保羅傳道路線以外,還有往非洲(埃及、衣索比亞)、敘利亞、甚至印度 的傳道。彥仁大哥提到非洲、敘利亞、印度等早期基督教傳播的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傳承自當時的教派,但現在我們所認為的基督教很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或許是因為「交流」多寡的影響造成的。在談文明的起源時,現在很流行以文化的可接近性作為解釋,也就是愈容易接近、愈容易與其他地區、民族接觸的族群,愈容易發展出高度的文化,因為那裡交流頻繁,除了和平的貿易,也包括侵略、掠奪,以及為了保護自己而產生的進步。在初期基督教傳播地圖當中, 作為核心地區的教會群,因為容易與其他教會接觸,所以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很快速的產生應變(例如:護教學、神學),最終確立了所謂正統(先論君士坦丁之前),例如新約聖經的大致確立(真正的確定是在君士坦丁的時候)。但是, 位於傳道地圖邊緣的地區,與其他教會的聯繫可以說是幾乎等於零,甚至傳入時,也只是僅僅經由一人而傳入的(例如傳說由埃提阿伯太監傳入的衣索比亞基督教、多馬傳入的印度基督教),所以除了在傳入時遭遇文化衝擊或有變動,穩定後就幾乎不再變動,直至如今。這是我在聽到這段時想到的一些東西。

然後,終於進入主題:華人的基督教。其中最具代表性、由華人創立的有三間:耶穌家庭、真耶穌教會、聚會所。關於這三間教會的介紹,請參考錄音檔。彥仁大哥提到目前外邦研究者對於真耶穌教會的興趣日趨濃厚,但是因為普遍信徒的視野狹隘(大多終生只著眼在平常聚會的地方),而忽略了目前教會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會導致當外面在研究教會、說我們是個什麼樣的教會時,缺乏內部的聲音,只有 outsider 的觀察。我們應該要更關心「真耶穌教會」,尤其是教會在臺灣以外的發展,才能讓其他人能真正認識我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教會。此外,雖然目前真耶穌教會遍布六十多國、在臺灣也算數一數二的大教派,但在海外多是移民之華僑(除了非洲、東南亞和韓國),而且成長日趨平緩、甚至衰退, 這些都標幟著教會未來所會面對的問題以及努力的方向。這一段我都不寫「我認為…」,因為我想到的是沉重的傳福音壓力,以及不得不去做的那份責任,我只能說我還沒準備好,所以我不曉得、也不能說些什麼。

最後,彥仁大哥的結論是,當教會的傳播面對文化、族群的鴻溝時,該如何去跨越是我們要去解決的問題。在歐美世界之所以難傳,是因為他們認為你就是「華人基督教」,所以他們就算信基督,也不會到你們那裡去(日本則是因為文化的性質不同所以難傳),彷彿把華人基督教視為小老弟,然後說「我大老哥為啥要相信你們」一般。我想到的是當初使徒教會也是站在文化、政治弱勢的立場上,向外傳福音;如今我們不也正處於同樣的情勢之下嗎?要復興使徒時代教會, 不只是在真理上接近,也應當在傳福音的態度上向使徒們看齊,他們可以的,如今我們也可以,因為我們都是倚靠同一位真神。

最後的最後,學文姊這篇絕對超過一千字,我沒食言喔!!XD

文/黃文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